嚴遵 yan Zun

  西漢術士。一作〝嚴尊〞。字君平,一字行。蜀(今四川)人。嘗卜筮於成都市中,每依蓍龜,與人言利害,日閱數人,得百錢足自養,則閒肆下簾,讀《老子》。揚雄少從之學,益州牧李強欲畀以從事,既相見,不敢言。年九十餘卒。所著《老子指歸》,明刻《道藏》有殘本七卷。今所傳《道德指歸論》,曹學佺疑為贗托。參見〝道德指歸論〞條。

  (約西元前82∼西元10)西漢哲學家。字君平。蜀郡成都(今屬四川省)人。本姓莊。故自稱莊子,因避漢明帝劉莊諱.又稱嚴周。隱居不仕,以蔔筮為業。好老莊,專精《大易》。揚雄曾從其學,並被揚雄譽為“蜀之才之珍”(《法言·問明篇》)。在哲學上,發揮老子有生於無的思想,認為虛無是世界的本原。他說:“萬物之生也,皆元於虛,始於無”(《老子指歸》卷八,以下只注卷數),“無者生有,虛者生實”(卷九)。把“無”分為不同的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至虛至無的“道”即所謂“虛之虛”、“無之無”;第二個層次是“德”即“虛虛”、“無無”。第三個層次是氣或神明,即“滑淖無形”的“無”。道、德、氣(神明)都是“無”,但彼此的地位和作用不同。“道”是最高的虛無本體,“德”由“道”派生而成為有形之物的根源。“德”也稱為“一”。它是“神明()之母,太和之宗,天地之詛”(卷七)。氣是萬物形成的動力,萬物形成的過程是氣的分離與結合的過程,這個過程稱為“氣化分離”與“氣化連通”。嚴遵在堅持有生於無思想的同時,著重發擇道自然無為的思想,強調“萬物自生”(卷一一)、“太和自起”、“萬物自理”<卷八),反對神學目的論。又肯定矛盾對立的普遍性和事物向相反方向轉化的必然性。他說:“自然之道,常與物反,無身者生,有生者死,趨利者逢患,求福者得禍”(卷十三)。他用虛實、存亡、顯微、眾寡、剛柔、強弱、高卑、否泰等對立範疇分析許多現象。但認為矛盾對立的結果是一切矛盾對立的消除,達到沒有任何差別的“萬物齊一’:“死生為一,故不別存亡”(卷九),“好惡不別,是非不分”(卷十),“不異變化,不殊生死”(卷一三)。在認識論方面,主張首先考察近物,然後由近及遠推出新的知識,比如考察自己由嬰兒到壯大的過程,就能瞭解“柔之生剛,弱之生強,小之生大,短之生長,愚之生智,晦之生明”的道理(卷八)。他由此提出:“審內以知外,原小以知大”的認識論命題(同上)。在人生哲學方面,他提倡忠孝、節儉、無言無欲和卑弱,認為“常體卑弱則禍患無萌”。他提倡無言,認定“言失則亡身”,“口舌者禍福之門,滅身之斧”;他提倡無欲,認為嗜欲本身就是最大的危險:“嗜欲者潰腹之矛,貨利者喪身之仇”。認為嫉妒等等也同樣是禍害:“嫉妒者亡軀之害,讒佞者刎頸之兵.殘酷者絕世之殃”。把忠孝與節儉看作安身立命的最好法寶,斷言“忠孝者富貴之門,節儉者不竭之源”(以上均見《座右銘》,載《全漢文》卷四二)。其事蹟見《漢書》卷七二及《華陽國志》卷十。主要著作有《老子指歸》(僅存下篇,上篇已佚)。《全漢文》卷四二輯有其著作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