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能子  wu  neng zi

  唐人無能子撰。其姓名不詳,書成於光啟三年(887)。《新唐書·藝文志》已著錄此書。原書分三十篇。今存《道藏》本三卷,三十四篇,收入玄部。  另有明清版本十餘種。諸版本篇目混亂,雜人後人增竄之文.近人王明整理此書,撰有《無能子校注》。本書  上卷論理,中卷論史,下卷記述作者所見所聞及昆弟朋友問答之言。作者自序稱:“其旨歸於明白然之理,性命之端。自然無作,性命無欲。是以略禮教而外世務焉。書中猛烈抨擊唐末亂世紛爭“乃聖人之過”,提倡修煉性命,自然無為。大抵以虛心坐忘,服氣養生之術追求個人虞仙解脫,亦包含兼濟天下之志。

  唐末思想家。姓名、籍貫、生卒年皆不詳,只留下號無能子。據稱自少年時起,即博學寡欲,擅長哲學思辨。似曾遊,並授徒講學。後避黃巢起義戰火,四處漂泊,生活艱難。光啟三年(887)流寓左輔(今陝西東南部)隱居民間時,著《無能子》,指責君主專制制度違反自然,提倡道教的服氣和坐忘修煉法,並宣揚儒家的宿命論、仁義道德和近似佛教禪宗思想的無心。由此推測,他是一位信仰道教,且通曉儒釋二教的人。但有的著作徑直稱他為道教學者,有的著作則僅僅稱他為隱士。關於政治思想,有的認為,無能子代表了地主階級從頂點開始墜落的斬折時期,該階段一部分知識分子的絕望情緒和消極反抗。與此相反,一些學者認為,無能子受到唐末農民大起義的影響,本質上是與正宗的封建統治思想相對立的,是農民反抗精神在思想戰線上的反映。有些論著則將無能子的〝聖過論〞與晉鮑敬言、宋康與之、鄧牧和五代譚峭等人的無君論相併列。關於哲學思想,有人認為在無能子的頭腦中唯心主義思想主導地位,同時也有一些可貴的唯物主義觀點。與此不同,有些專家稱無能子是無神論者,氣一元論者或氣的唯物論者。總之,人們都認為無能子的思想獨具特點,長期受到學術界不應有的忽視。《無能子》全書分上、中、下三卷,近萬言,現有三十四篇。從書中篇目來看,似乎有缺篇。但有人考證指出,《無能子》不缺篇。不僅如此,最後四篇是明人增,原僅有三十篇。也有人認為三十四篇均是原作。現存版本以明正統《道藏》本為最古,後出版尚有十多種。近人王明著《無能子校注》(中華書局1981)是唯一的校注本。

  唐朝末年道家。生於貧寒之家,其昆弟之亦寒而饑。嘗登籍,因遭亂而隱居民間,處所不常,凍交加,然不以為意。自隱居之後,隱姓埋名,亦不知所終。在思想上,受唐末農民大起義影響,否定君臣名分,對貴賤的等級、貧富的差別、尊卑的禮節,都深為不滿。譴責聖人,甘願作時代的狂人。在哲學上,對道家的自然觀有所發揮,認為天地萬物是由氣自然發展而形成的。他說:“天地未分,混沌一氣。一氣充溢,分為二儀。有清濁焉,有輕重焉。輕清者上,為陽為天;重濁者下,為陰為地矣。天則剛健而動,地則柔順而靜,氣之自然也。”(《無能子·聖過》,以下只注篇)這種“混沌一氣”是天地形成以前的物質本原。它的運動與分化產生了天地陰陽,由天地陰陽產生出生物與人類。無能子說:“天地既位,陰陽氣交.於是裸蟲、鱗蟲、毛蟲、羽蟲、甲蟲生焉。人者.裸蟲也,與夫鱗、毛、羽、甲蟲俱焉,同生天地,交氣而已,無所異也。”(《聖過》)他堅持元氣一元論,認為從天地到生物固然源於一氣,在生物中從鳥獸昆蟲到人也源於——氣:“人與鳥獸昆蟲,共浮於天地中,一氣而已。”(《文王說》)他的元氣一元論把天地萬物看作是物質性的元氣自然發展的結果,否定天神、上帝等超自然、超物質的力量在天地萬物形成中的作用,表現了唯物主義的傾向。不僅如此,他的元氣一元論還是一種發展進化的觀念。以人的進化為例,無能子認為,人蟲一氣,人由裸蟲進化而來。太古的時候,人與鱗、毛、羽、甲雜處,雌雄牝,自然結合,無男女夫婦之別,無父子兄弟之序,只是任其自然,遂其天真,無所司牧,濛濛淳淳。後來,智慧漸開,濛淳以之散,情意以之作。隨著人類的進一步發展,“嗜欲愈熾”,爭奪財富之風愈演愈烈。在仁義道德、禮樂忠信之外,還需要設立刑罰監獄與軍隊。於是,“縲絏桎梏、鞭笞流竄之罪充國,戈弓矢之伐充於天下,覆家亡國之禍,綿綿不絕;生民困窮夭折之苦,漫漫不止(《聖過》)。無能子在當口才已經認識到,困擾人們的爭奪、戰亂以及人對人的種種欺壓行為都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才出現的。他針對當時社會動亂、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等現實狀況,特別強調道家的無為思想。他說:“天地,無為也。日月星辰,運於晝夜;雨露霜雪,隕於秋冬;江河流而不息,草木生而不止。故無為則能無滯。若滯有為,則不能無為矣。”(《文王說》)他用道家的無為思想分析政治問題,強調政治上的無為,認為無為便能無所不為,有為反而有所不能為。他要求執政者無心無欲,去掉私心雜念,然後便能無所不為,真正做到宜處則處,宜行則行,理安於獨善,勢便於兼濟,從而避免“人情失自然,而其性命”。《唐書·藝文志》道家類著錄《無能子》3卷,並雲:“不著撰人名氏,光啟中,隱民間。”明正統《道藏》玄部收錄《無能幹》上、中,下3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亦有著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