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弱 rou ruo
老子認為,柔弱是道的體現。《道德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強調“柔弱勝剛強”,“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由此他推衍出以柔弱為上的人生觀:“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通過這些觀察,老子得出“守柔曰強”的結論,並提出一條養生方法:“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專,集中;集氣修煉達到最柔弱的境界,如同嬰兒初生一樣純潔質樸,這樣就是合於道。道教吸收老子以柔弱為上的思想,發展為養生處世原則。《西升經》:“天下柔弱莫過於氣,氣之柔弱莫過於道。道之所以柔弱者,囊括天地,貫穿萬物。”將“柔弱”與“自然”等同,“自然者,道之根本。”《妙真經》:“夫水之為物、柔弱通也。”在待人處世方面,道教推祟柔弱。《老君二十七戒》中以行無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動為最上三行;《化胡經十二戒》:“戒之勿剛強,當可自屈折,強者必先摧,剛者必是屈。”分別從正反方面說明柔弱的重要性。由於受佛教教義影響,道教重玄學家成玄英引用佛教的定(禪定)、慧(智慧)、行(修行)、解(知解)理論解釋“見小曰明,守柔曰強”:“既能見少,即智慧增明;複能用道,謙和柔弱,故真德業日日強盛也。夫學道之初,有定有慧,有行有解,見小即是慧解之門,用柔即是定行之術。故六度之中,即有定行慧解,前五是行,後一是解。解則是慧,其行則兼定兼有,而以空導有,以有資空,欲明資導之能,故言用柔見小也。”
教義名詞。原本是道家老子的處世哲學。《道德經•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道教吸收這一思想,並衍化為修道長生和應世接物的修行觀念和方法。《西升經》說:〝天下柔弱莫過於氣,氣之柔弱莫過於道。道之所以柔弱者,囊括天地,貫穿萬物〞。並將〝柔弱〞與〝自然〞等同,謂〝自然者,道之根本〞。是將〝柔弱〞看作修道長生的方法之一。《妙真經》說夫水之為物,柔弱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