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齋 xin zhai

  謂據情窒欲,使心保持清靜虛極的狀態。《莊子·人間世》:“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晉郭象注:“虛其心則至道集於懷也。”唐司馬承禎把心齋理解為“收心”。“學道之初,要須安坐,收心離境,住無所有。因住無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虛無,心乃合道。”(《坐忘論》)在內丹修煉中,心齋相當於“凝神定息”之法,既用於功夫下手處,也貫徹于修丹過程之始終。

  指煉心的一種方式。語出《莊子·人間世》:“若一志,無聽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這種心齋修養方法以虛為要點,從聽息入手,專心致志於將太虛之氣與“道”相結合,以入虛無忘我的境界。道教吸取了這一理論,衍化為靜功的一種上層境界,稱為“莊子心齋法”或“莊子聽息法”。心齋修煉的具體步驟,據近人陳攖寧《靜功療養法問答》總結為:意念專一,排除干擾。專注聽呼息之氣,因鼻息無聲故不以耳聽,而用意念聽,功夫深入,意念聯成一片,無須再著意於聽而是聽其自然,聽之任之地聽,意念歸一後,即停止聽,漸入混沌境界,心的知覺失去作用,最後不知不覺進入虛無境界,即為“心齋”。道教煉養功夫特別注重心齋,視為齋法中的最高層次。《雲笈七籤》卷三七《說雜齋法》稱,諸經齋法大略有三種:一是設供齋,可以積德解愆;二是節食齋,可以和神保壽,此齋法亦稱“祭禮之齋”,為一般人所奉行;三是心齋,為齋法之上層,疏瀹其心,摒棄嗜欲;澡雪精神,除卻穢累;掊擊其智,斷絕思慮。心無思無慮即專志於道,無嗜無欲即以道為樂,無穢無累即與道相合。心無二想,志專於一,是心齋的主要精神所在。

  1:修煉名詞,指齋戒出諸自然,《修真辨難前編參證》:〝道為天地所秘,鬼神所忌,若非齋戒,不得妄聽。一:四大不著而身齋;二:諸慮俱息而意齋;三:迴光返照而眼齋;四:聲音不入而耳齋;五:香臭不到而鼻齋;六:是非不動而舌齋〞;六齋之外,尚有心境一齋,此一境其穢汙更甚六根,六根為外賊,有時而來,有時而去,心境為內賊,此境有識神居之,為萬劫輪迴之種子,此境不齋,六齋無益〞。〝莫謂六齋無益,第此六齋,皆屬有心,齋至於心,出諸自然,亦得謂之克齋矣。此六齋也,一一出諸自然,則自可名心齋也矣〞。

  2:齋法之一。心齋者,謹守天戒,心意同符,內外同儀,無思無欲,無慮無恐,倏然坐忘,德同真人,道合仙格,乃曰心齋。語出《莊子.人間世》引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即排除一切思慮與欲望,保持心境的清淨純一。《洞玄靈寶太上六齋十直聖紀經》說:按諸經齋法略有三種,三者心齋也。謂疏淪其心除嗜欲欲也,澡雪精神去穢累也,掊擊其智絕思慮也。夫無思無慮則專道,無嗜無欲則樂道,無穢無累則合道,即心無二想,故曰一志焉。系上士所修持之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