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 zhong dao

  1:內丹名詞。指意守中丹田。《道法會元》卷二十九:〝夫此靈光者,不內不外,不前不後,不上不下,亭亭當中,此謂之中道〞。

  2:道教教義概念。中道本是儒家所謂的〝中庸之道〞,道教指表示修重玄之道過程中的一個階次。唐道士李榮《老子注》中說:〝極下慮之滯有,舉之令不有也;不有不空,合於中道也〞。即為有欲念的人主張〝有〞,無欲的人主張〝無〞(即空〞),都屬偏執之見,稱之為〝二偏〞;只有非有非無,才合乎〝中道〞。並借病與藥的關係比喻說:〝道非偏物,用必在中,無必有有。中和之道,非有非無。有無既非,借彼中道之藥,以破兩邊之病,病去藥遣,偏去中忘,都無所有〞。即以二偏喻病,中道喻藥,二偏既去,中道亦忘,病去藥遣,空無所有。這樣的中道又稱〝玄〞。用中道觀來看待世界間的萬事萬物,認為不靜不躁,處於中和,入道之基也。故知懷雄猛之心者未可全真,抱雌柔之性者不能志道。今知性雄而守雄,則不躁不速;亦知性雌而守雄,則不靜不遲,不滯兩邊,自合中道〞。在李榮看來,靜與躁,雌與雄,柔與猛(剛),速與遲等,都是對立的兩邊,都非正確,這樣的人不可以全真志道〞;只有知其對立而處〝中和〞,即不滯於靜、柔、雌、遲,又不滯於躁、剛、雄、速,這樣才合乎中道,達到中道就奠定了入道的基礎,才可進臨重玄之道的境地。

 

  原為佛教用語,意指脫離“兩邊”(兩個極端)的不偏不倚的道路或觀點、方法。大乘中觀學派稱八不正觀為中道,中國三論宗的代表人物吉藏將此中道歸為佛性。《中觀論疏》卷二:“中道佛性,不生不滅,不常不斷,即是八不,”《成唯識論》卷七:“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道教重玄派吸納了佛教中觀派的思想,信用“中道”概念表示修重玄之道過程中的一個階次。李榮《老子注》卷上:“中和之道,不盈不虧,非有非無。有無既非,盈虧亦非。借彼中道之藥,以破兩邊之病。”明確指出執於有無皆為偏病,需加以破除。這樣的中道即是“玄”。以中道破有無之執,即是“借玄以遣有無”。不僅有無二偏當以中道破之,對其他對立的兩邊.如靜躁、雄雌、剛柔、速遲等,亦當以中道觀看待之,即不滯於靜、柔、雌、遲,也不滯於躁、剛、雄、速,而是知其對立,處於中和,這樣便合于中道。此即李榮“今知性雄而守雌,則不躁不速;亦知性雌而守雄,則不靜不遲,不滯兩邊,自合中道。”(《老子注》)重玄派進一步主張“病去藥遣,偏去中忘”,意即有無之執既破,中道也應該被否定。經過這樣的雙重否定。遣去有無,偏去中忘,便進入了所謂重玄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