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衍之數  da yan zhi shu

  教義用語。指能推演宇宙萬物一切變化的天地之數,一作〝太衍之數〞,又有稱之為〝太極〞的。元章希賢《道法宗旨圖衍義》卷下:〝一三五七九陽,奇數也。《易》曰“天數二十有五”是焉。二四六八十陰,偶數也。“地數三十”是焉。天地之數總成五十有五,陰陽之數備矣。太衍之數五十者,去五為五行之本﹔其用四十九者,又去一以象太極不動之義〞。此本是《周易》蓍筮用語。衍,通演,是演算的意思。《易傳•繫辭》上:〝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實際是用之來講占蓍之法,其具體步驟與方法:備蓍草五十策,以象大衍之數。掛一不用,餘四十九策,故云〝其用四十有九〞。將四十九策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置於上方以象天,一部分放於下方以象地﹔從上方蓍草中抽出一策,豎立於上下兩部分之間,以象人立於天地之間,天地人稱為三才,故云〝掛一以象三〞。然後將上方的蓍草每四策一組加以分數,以象徵春夏秋冬四時﹔餘下的放在右邊,象徵春夏秋冬四時﹔餘下的蓍草放在左邊,以象閏月﹔再將下方的蓍草按上法分數,餘下的放在右邊,象徵五年之中有兩次閏月﹔上下兩部分餘下之草合在一起,豎立於上下兩部分之間,稱為〝後掛〞。以上即為一變。再將分數過的上下兩部分蓍草合在一起,按中間的蓍草不動﹔如上法數之,即為二變。又將上下兩部分蓍草合在一起,如上法數之,是為三變。三變始得一爻。一卦共有六爻,故〝四營(四次布策演算)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卦成〝成變化而行鬼神〞,按此就可推知天地、人間、鬼神的一切事情,故云〝易道廣大,無所不包〞。《周易》的推卦方法後被道教所沿用,在唐宋以後十分流行,其內丹煉養、法籙醮科、卜筮星象等均有借用來說明其理。如《麻衣道者正易心法》:〝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卦一而不用,不用之義,學者徒知一為太極不動之數,而不知義實落處也,何則?一者數之宗本也,凡物之理無所宗本則亂,有宗本焉,則不當用,用則復亂矣。且如輪之動而中則止﹔如輅之行而大者後﹔如網之有綱,而綱則提之﹔如器之有柄,而柄則執之﹔如元首在上,手足為之舉,如大將居中,而士卒為之役,如君無為而臣有為,如賢者尊而能者使,是知凡得一者宗也,本也,主也,皆有不動之理〞。

  《易》筮演卦的大數。衍與演字古通用,《易》筮以蓍草算卦,故稱演卦。大衍之數的來源,有五十、五十有五、四十有九三說。一、大衍之數五十,又有六說。1:《漢書·律曆志》:“是故元始有象一也,春秋二也,三統三也,四時四也,合而為十,成五體,  以五乘十,大衍之數也。”2:《易·系辭》孔穎達疏引京房說:“五十者,謂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凡五十。”3:《易·系辭》孔穎達疏引馬融說:“《易》有太極謂北辰也,太極生兩儀,兩儀生日月,日月生四時,四時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氣,北辰居位不動,其餘四十九轉運而用也。”4:《易·系辭》孔額達殖引苟爽說:“卦有六爻,六八四十八,加《乾》、《坤》二用,凡五十。”5:《周易集解》引崔憬說:“艮為夕陽.其數三;坎為中陽,其數五;震為長陽,其數七;乾為老陽,其數九:兌為少陰,其數二,離為中陰,其數十;霧為長陰,其數八;坤為老陰,其數六。八卦之敷總有五十。”6:《易·系辭》朱熹《周易本義》:“大街之數五十,蓋以河圖中宮,天五乘地十而得之。” 二、大衍之數五十有五。《易·系辭》:“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大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金景芳《周易講座》:“《周易》的千變萬化,神秘莫測,正是由五十有五的變化產生的。‘五十有五’的變化產生七八九六四個數字,由七八九六的變化產生爻,由爻組成卦。所謂‘成變化行鬼神’即指此而言。”“《周易》筮法開始於天地之數。所謂大衍之數,就是由一至十這十個天地之數相加而來。《系辭傳》講‘大衍之數五十’,其實應該是‘五十有五’。這一點我們應該確切知道,古書脫掉‘有五’二字,後人不察,做出各種解釋。十三經注疏的解釋,奇奇怪怪,通通錯誤。朱熹的解釋也是錯誤的。”高亨《周易大傳今注》:”正義引姚信、董遇雲:‘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者其六以象六爻之數(者當作省),故減之而用四十九。’足證姚董本作‘大衍之數五十有五。”’三、大衍之數四十有九。《易·系辭》孔穎達疏引鄭玄說:“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以五行氣通,凡五行減五,大衍又減一,故四十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