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dth="192">

 

 

index.gif (3505 bytes)
正統道藏電子文字資料庫
洞神部玉訣類(CH0303)

道德真經集註

書名:道德真經集註。作者:宋代彭耜。十八卷,又雜說二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道德真經集註序

 

  道常無言,不得已而有言,言之費也,從而言之,費之費者也。言固可廢乎,曰:不可也,以藥治病,非上醫也,方病而奪之藥,雖盧扁莫為也。蓋老子一書,自列氏、莊氏,已陰立訓傳,而自為一家者也。至漢相曹參用其言有驗,世益尊信之。文帝時,有河上公者,乃始泄道之蘊,名為註釋。自是之後,有鄰氏、傅氏、徐氏、劉氏,晉魏以來,獨王氏最顯。唐玄宗又改定章句,刻石渦口廟中,而世之言道德經益繁。宋興,專守一道曰仁,其治以慈儉不爭為本,幾若委靡不振,而實參用老子家法。故當時君臣於此書,頗盡心焉。耜雖不敏,亦覃思有年矣,常患註釋之繁,而矛盾迭興,復憂流派之廣,而門戶各異,求出世者多鄙薄於治世之常經,思治世者復忽略於出世之妙旨,於是合本朝註釋之書,畢力纂集,尊御註於其首,列諸子於其下,凡分一十二卷。其他如河上公、王弼所著,已載陳景元《纂微》,玆不復詳。吁,亦多言矣乎。然世方懵於其道,我又吝於其言,則道益晦矣。此經以自然為體,無為為用,治世出世之法,皆在焉。如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欲而民自樸,此治世之法也。如生之徒十有三,死而不亡者壽,此出世之法也。若夫秦漢方術之士,所謂丹灶奇技,符線小數,盡舉而歸之道家,此道之緒餘土直者耳。學者當於此而有悟焉,則鑿開混沌,剖破藩籬,以之治世則反樸而還淳,以之出世則超凡而入聖,然後知孔老無異法。天生二聖人,迭為賓主,以道韶天下後世,其功至不淺也。惟我同志相與勉之。

紹定己丑重九日鶴林真逸彭耜謹序。

道德真經說序

  《史記》列傳曰: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裴馴注云:《地理志》曰:苦縣屬陳國,司馬貞《索隱》曰:《地理志》誤也。苦縣本屬陳,春秋時楚滅陳而苦又屬楚,故云楚苦縣。高帝立淮陽國,陳縣、苦縣皆屬焉。苦音估。張守節《正義》云:《括地志》苦縣在亳州谷陽縣界,今真源縣也。厲音賴。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曰聃。《禮記.曾子問》鄭氏註曰:老聃,古壽考者之號也,與孔子同時。疏云:老聃即老子也。《索隱》曰:《說文》云:聃,耳曼也,故名耳,字聃。《正
義》曰:聃,耳曼無輪也。《神仙傳》云:外字聃。按:字,號也。疑老子耳曼無輪,故世號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周本紀》曰:幽王三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甫曰:周將亡矣。註云:韋昭曰:伯陽父,周大夫也。唐固曰:伯陽父,周柱下史老子也。《後漢書·竇章傳》註云:老子為守藏史,復為柱下史。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孔子世家》曰: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適周,魯君予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又《家語》曰:孔子謂南官敬叔曰:吾聞老聰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今將往矣。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網,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孔子世家》曰: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母以有己。為人臣者,母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魯,弟子稍益進焉。又《家語》曰:及去周,老子送
之曰:請送子以言。孔子曰:謹奉教。自周反魯,道彌尊矣。遠方弟子之進,蓋三千焉。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迺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迺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註云:《列仙傳》曰:關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內學,隱德行仁,時人莫知,老子西遊,喜先見其氣,知真人當過,候物色而邊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為著書,與老子俱之流沙之西,莫知所終。亦著書九篇,名《關令子》。《索隱》曰:《列仙傳》是劉向所記,物色而跡,謂視其氣物有異色,而尋跡之。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仲尼弟子列傳》曰:孔子之所嚴事,於周,則老子,於楚,老萊子。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誌云:徐廣曰:實一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檐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而離,離五百歲而復合,合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周本紀》曰:烈王二年,周太史檐見秦獻王。或曰檐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於段干,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於漢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齊焉。老子無為自化,清靜自正。《索隱》曰:太史公因其行事,於當篇之末結以此言,亦是贊也。又云:此是昔人所評老聃之德,故太史公引既記之。

  太史公曰: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於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

  太史公曰:樂臣公學老子。《史記,樂毅傳》曰:樂氏之族有樂瑕公、樂臣公,趙且為秦所滅,亡之齊。樂臣公善修黃帝、老子之言,顯聞於齊,稱賢師註云:一作巨公。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皇甫謐《高士傳》云:河上丈人者,不知何國人也。自匿姓名,居河之湄,著《老子章句》,號曰河上丈人,亦曰河上公。又葛玄《河上公註老子序》曰: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漢文皇帝時結草為庵于河之濱,常讀老子《道德經》,文帝好老子之言,有所不解數句遣使問之。公曰:道尊德貴,非可遙問也。帝即駕從詣之。河上公即授素書老子《道德經章句》二卷,謂帝曰:熟研此則所疑自解。予註是經以來千七百餘年,凡傳三人,連子四矣。言畢,失公所在。因號曰河上公云。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樂臣公教蓋公,《漢書.曹參傳》顏師古曰:蓋,古盍反。蓋公教於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曹參世家》曰:孝惠帝元年,更以參為齊丞相,參之相齊,齊七十城,天下初定.悼惠王富於春秋,參盡召長者諸生,問所以安集百姓,如齊故俗。諸儒以百數,言人人殊,參未知所定。聞膠西有蓋公,善治黃老言,使人厚弊請之。既見蓋公,為言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推此類具言之。參於是避正堂,舍蓋公焉。其治要用黃老術,故相齊九年,齊國安集,大稱賢相。

  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冬十月,上謂近臣曰:朕每讀《老子》至佳兵者不祥之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未嘗不三復以為規戒。見《續資治通鑑長編》。
  又淳化四年閨十月丙午,上曰:清靜致治,黃老之深旨也。夫萬務自有為,以至於無為,無為之道,朕當力行之。至如汲黯臥治淮陽,宓子賤彈琴治單父,此皆行黃老之道也。參知政事呂端等對曰:國家若行黃老之道,以致升平,其效甚速。宰臣呂蒙正曰:老子稱治大國若烹小鮮,夫魚撓之則潰,民撓之則亂,今之上封事議制置者甚多,願陛下漸行清靜之化以鎮之。見《續資治通鑑長編》

  又上讀老子,語近臣曰:伯陽五千言,讀之甚有所益,治身治國之道,並在其內。至云善者吾亦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此云善惡無不包容,治身治國,其術如是。若每事不能容納則何以治天下哉。見《國朝事實》,並見《皇宋類苑》。

  真宗咸平二年,上謂宰相曰:道德二經,治世之要道,明皇註解雖粲然可觀,王弼所註言簡意深,真得清靜之旨也。因令鏤板。見《國史.道釋志》。

  仁宗天聖四年正月,玉清昭應宮使王曾,請下三館校《道藏》庫經,從之。上因言其書多載飛鍊金石方藥之事,豈若老氏五千言之約哉。張知白曰:陛下留意於此,迺治國清靜之道也。

  高宗紹興二十八年十月庚寅,上諭宰執曰:賀允中問朕好道之意,朕謂之曰:朕之好道,非世俗之所謂道也,世俗修鍊以求飛昇不死,若果能飛昇,則秦始皇、漢武帝當得之矣,朕惟治道貴清靜,苟侈心一生,雖欲自抑,有不能已者,故所好惟在恬淡寡欲,清心省事,所謂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斯與一世之民,同躋仁壽,如斯而已。見《皇宋中興紀事本末》。

  孝宗淳熙戊戌,程大昌以講官侍清燕,嘗從容奏及道本,恭得聖訓孔老元無二道,韓愈析之非是,嘗親制《原道》辨首以賜大昌。見程大昌《易老通言〉序。

宋解經姓氏

政和御註

碧虛子陳景元 字太初,建昌人,出家為道士,入天台山,師事張無夢,妙得老莊之旨,博學多聞,藏書數千卷當世名公多從之游。自號碧虛子熙寧中,屢膺召見,進所著《道德經藏室纂微篇》,賜號真靖大師。

涑水司馬光 字君實陝州夏縣人,溫國文正公

穎濱蘇轍 字子由,眉山人,自號穎濱遺老謚文定公。

臨川王安石 字介甫,臨川人,荊國文公

王雱 字元澤,荊公之子

陸佃 字農師,山陰人門人號曰陶山先生

劉槃 字仲平,開封人。

劉涇 字巨澤簡州陽安人,自號前溪,自荊公下至此,總名《崇寧五註》。

道真仁靜先生曹道沖 字希菔,女道士,世號曹仙姑,賜號清虛文逸大師道真仁靜先生。
達真子 馬蹄山人,不著姓氏

三峨了一子李文想 蜀人

陳象古 名在黨籍中。

葉夢得 字少蘊,姑蘇人,自號石林翁。

清源子劉驥 字德稱,泉州人。

晦庵朱熹 字元晦,建安人自號晦庵,一號紫陽子,文公。

黃茂材 字少譽,福州連江人,自號海濱居士。

程大昌 字泰之,新安人,文簡公。

林東 字子晦,福州閩縣人,自號三山樵子。

本來子邵若愚 錢塘人。 

 

 

製作單位 道教學術資訊網站
製作 洪百堅
資料來源 正統道藏
讚助人